问一部关于三个美国小忍者的电影

电影

心态心 心态心
回答
  • julybring julybring

    这种说法是相当不严谨的。《骷髅幻戏图》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副作品,但单凭一幅画(须知在**画中出现骷髅的意向是相当少见的,相反在西方艺术中有好几方面的脉络传承)便得出东西文化在某方面的优劣势是非常不可取的。解构出来可以分成好几个问题:《骷髅幻戏图》需要单独解释;西方艺术中的骷髅符号;最后才是解剖的问题,也应先区分艺术史中的解剖(艺用人体解剖)以及现代意义上的解剖学(**学)。分别讨论,其一,《骷髅幻戏图》与作者李嵩其人。李嵩(1166-1243),今杭州人,年少曾为木工,后三朝画院待诏,其作品尤以风俗画见长。如《货郎图》、《市担婴戏图》等。这幅《骷髅幻戏图》是李嵩作品中非常突出的一副,充满趣味活灵活现地描绘了市井生活的同时画面本体又颇有戏剧性,被骷髅所“迷惑”的孩童与象征死亡的骷髅将隐喻悄悄地将矛盾与寓意推到了观者的面前。画面描绘的是宋代市井木偶表演形式中的悬丝傀儡表演,这种提线木偶剧在中西文化中均有源远的历史,在现代社会的符号和隐喻体系中也时常有表现,当代艺术家马修巴尼便创作过知名的《悬丝》系列。但该画作的真正意图千百年来却疑云重重,几代画册中均有对该画作的记载和描述,但《骷髅幻戏图》所描绘的确切剧目和画面的真实意图仍旧有待考证。骷髅幻戏图的细节
    可以肯定的是,《骷髅幻戏图》中所描绘的场景以及表演涉及的内容,在当时的**是颇为流行的。周知,宋代科学技术水平领先于世界,奇技**巧亦斥于民间,从上述图像中我们也能观察到各式各样的民间物件儿,无不精美绝伦,虽然画作深刻的寓意终究难以明言,但其中展现的生死幻梦,奇谲诡诞却透过骷髅的意象表达得十分明确,而彼时民间鬼怪故事之丰富也侧面反映出宋时百姓精神世界之复杂,远非今日现代人可恣意瞎想。这便要说到第二个主题,骷髅在艺术中的象征表达,开篇也说到,骷髅在**画中是属于比较罕见的元素,相反在西方美术史中则多有表现。迈过黑暗的中世纪,文艺复兴期间人文主义得到飞速地发展,人们对生死的哲学思考亦复杂起来,在后来,光“头骨”这一个符号,便发展出了好几条线索。然而要注意到的是,我们谈论艺术作品中的“头骨”或者“骷髅”符号与解剖并不能一概而论,如若将南宋李嵩的《骷髅幻戏图》中对骷髅的写实描绘当做是东方解剖学上的领先,那西方古希腊罗马所出土的栩栩如生的雕塑又作何解释呢?比《骷髅幻戏图》早1000多年的古希腊雕塑作品《拉奥孔与儿子们》,如非对人体解剖的精深理解,又如何塑造如此活灵活现的人物?用某一文化特定时期的某一件作品去进行文化领域的优劣判断是意义不大的。更何况要清楚的是,“骷髅”在人类视觉文化中一直以来和“肉体”一样是在显性位置的,它是生命的终极物理表现,在许多文化中,亡身化枯骨是最根本的自然现象,驱动了一切意义的产生,人死去后,肉身不见,化作枯骨,百年不变,这可能连几岁的孩童都熟知于心。但现代意义上的“解剖学”却是要搞清楚“肉身”和“枯骨”这两层表象间发生了什么。于是乎,学术意义上最早的解剖学应用在很多文化中都表现为—尸体防腐技术。如何防止人体的表现从“肉身”滑向“枯骨”。早在战国时代(公元前500年),我国第一部**学经典著作《内经》中即有“若夫八尺之上,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循切而得之,其尸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皆有大数”之说,可见,彼时随不能说对人体知识全然于胸,但“皆有大数”,且确实地提出了“解剖”一词。而古埃及文化中的“木乃伊”形象更是通过影视创作被熟知于全世界。“骷髅”作为视觉文化中重要的象征符号,在西方艺术史中也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可以说,从图像史的角度,骷髅也是一直作为显性因子存在的,相反解剖学的发展程度是隐性的。下图中出土于庞贝文化的马赛克镶嵌画(公元前79年)表现的头骨:
    西欧的文艺复兴全方面的推动了现代意义上的解剖学的发展。在此之前的几百年间,在宗教的黑暗统下,人体解剖大多是严格禁止的,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围绕人的“表象”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更精确的数据和更严格的体系划分越来越被需要,起初的艺术家们像古希腊罗马的雕塑学习人体表现,但很快“肉身”和“骷髅”两种显性因子便不足够了,很多艺术家选择直接研究人体,进行“解剖”,即便仍然是被教会所禁止的。而从更多其他学科的角度,人及其生命都被前所未有地重视起来,解剖无疑是被各种诉求所催促着发展。达芬奇的解剖素描手稿在今天看来,其精妙程度都让人叹为观止。文艺复兴时期的解剖学家vesalius(1514-1564)被认为是现代解剖学的奠基人,他冒着被宗教**的危险,事必躬亲地进行解剖学研究,最终于1543年成就了《人体构造》一书,真正的为现代**学提供的新的路径。与此同时,在艺术上,骷髅的显性地位也愈发突出,体现在更复杂的图像隐喻系统中,从形而上的层面,更深刻的关于“肉身”滑向“骷髅”的思考也被构建起来,比方说流行于15世纪之后的“vanitas”主题。vanitas意为虚空,这一主题常为静物画,美艳的鲜花或水果提供瞬时性的短暂的美好,象征着韶华易逝,尽管物件精巧乐器玲珑,但转瞬皆空,唯有枯骨面目示人。又如另一句拉丁名言:memento mori—凡人终有一死,又或,记住你也会死亡。这里自然少不了霍尔拜因艺术史上著名的玩笑了。类似的艺术史主题还有“et in arcadia ego”,在潘诺夫斯基的解读下,这句话的意义也清晰起来:“即便在阿卡迪亚,我(死神)也存在。虽然这一主题最著名的诠释,尼古拉普桑的《阿卡迪亚牧羊人》中没有出现“骷髅”符号,但该符号的能值却是大写的“在场”姿态。这也说明对于生命的思考随着各学科(尤其是解剖学,从意象面,能指链的构建方面)的进步也逐渐抽象和复杂起来,既然从“肉身”向“骷髅”的滑动是不可见的(非瞬时态),其中时间的可能性也。画家guercino于1618年创作的《et in arcadia ego》中苍蝇老鼠相伴的骷髅头
    至于其他西方艺术中“骷髅”元素主导的主题还有很多,如danse macabre,“死亡之舞”,感兴趣的自己搜索吧。至于解剖学,很多今天的**学常识都是建立在解剖学有了一定的发展之上才得以被印证,比如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血液循环”,便是harvey于17世纪在vesalius的《人体构造》基础之上利用动物实验所证实的。我国的解剖学研究虽然在古代也颇有成就,但现代解剖学依然是在十九世纪西欧现代**学上建立的基础。

类似问答
精品推荐

友情链接

友链互换QQ:

谷财 备案编号:蜀ICP备11019336号-3商务合作:235-677-2621

Copyright 2009-2020 Chengdu Sanzilewan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

抵制不良游戏 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 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 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 享受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