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一班所有人物和武器介绍请详细,谢谢。

蜜雪儿 蜜雪儿
回答
  • 毛毛 毛毛

    木兰花慢
    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
    《天问》体赋。可怜今夕月,
    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
    那边才见,
    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
    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
    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
    纵横触破,
    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
    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
    云何渐渐如钩?在**古典诗词中,咏月诗不可胜计,咏月词也
    多得不可胜数。但是,真正能千古流传,脍炙人口
    的,却并不很多,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就是。而辛弃疾的这首仿屈原《天问》体的
    《木兰花慢》词,由于它打破了历来咏月的成规,发
    前人之所未发,充分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
    的创新精神,而别具一格,成为千古绝唱。战国时代,楚国大诗人屈原曾写过一篇《天问》,
    全篇是对天质问,一连问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辛弃
    疾使用《天问》体,而创作的这首《木兰花慢》,构
    思新颖,想象奇瑰,与一般写悲欢离合的词人不同,
    他不思乡,不怀人,不吊古,而是紧**住黎明前的
    刹那时间,象伟大诗人屈原那样,驰骋想象的翅膀,
    连珠炮似的对月发出一个个疑问,把有关月亮的一些
    优美神话传说和生动比喻交织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绚丽
    图画,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请看他那妙趣横生的
    发问是:
    今晚的月亮是多么可爱,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
    究竟要到哪里去呢?接着又问: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
    那边刚好看到你升起在东头呢?还是在那天外广阔的
    宇宙,空无所有,只有浩浩长风把这美好的中秋月送
    走呢?它象一面飞入天空的宝镜,却不会掉下来,难
    道是谁用一根无形的长绳把它系住了吗?这些问题,
    问得异想天开,而又饶有兴味。传说后羿请不死**于
    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以奔月,离开人间而独居于广寒
    宫。于是,作者又发问:月宫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没有
    出嫁,不知又是谁把她留住了呢?听说月亮游过海
    底,可又无从查问根由,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
    发愁。我怕大海中万里长鲸横冲直撞,会触破月宫的
    玉殿琼楼。月从海底经过,会水的虾蟆不用担心,可
    是那玉兔何曾学会游泳呢?如果这一切都安然无恙,
    那么,又为何逐渐变成弯钩模样?词人这一连串的发问,把我们带入了富于浪漫色
    彩的神话世界,想象新奇,幽默而又妩媚,问得奇,
    问得妙。当然,稼轩写这首词不只是驰骋艺术才思而已,
    其中也有着作者对客观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作出了
    大胆的猜测。在诗词中,向月亮发问,前已有之,不
    算什么发明创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
    停杯一问之”,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等等,然而,这首词中所提出的一些疑问,表达了作
    者对自然现象的大胆猜测,却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
    绕地球旋转这个科学现象的发现,曾引起天文学界的
    **。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宋代词人辛弃疾在
    观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时,已经隐约猜测到这种自然现
    象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稼轩中秋饮酒
    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
    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
    光影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
    家**,可谓神悟!在宋代词人中,辛弃疾一向被推为豪放派的代表
    作家所谓“豪”,就是豪纵跌宕,横绝古今;所谓
    “放”,就是雄放恣肆,别开天地。辛弃疾的词,的
    确达了这种境界。他这首用《天问》体写词,通篇设
    问,一问到底,这在宋词中是一创格,表现出作者大
    胆创新、不拘一格的艺术气魄。它打破了词的上下片
    的界限,一口气对月发出一连串的疑问。词的用韵也
    完全适应豪纵激宕的感情,读起来一气贯注,势如破
    竹。并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词,使词这种形式更能挥
    洒自如地表现思想感情,给作品带来不可羁勒的磅礴
    气势。并且,这首词还有其另外一层含义,即作者对
    **命运的忧思。在这首词中,作者以皎洁的圆月象
    征大宋江山,而对它的命运忧心忡忡,“怕万里长鲸,
    纵横触破,玉殿琼楼”,强烈地透露出作者对误国误
    民的**邪势力的憎恶之情,表达了他对南宋朝廷命运
    和前途的深深忧虑,寓意深刻。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
    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
    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
    表。他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
    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
    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理想。从这首词的内容
    看,此词可能是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在建
    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这
    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
    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但他的建议根本不
    被人理睬,在阴暗的**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诗词来
    抒发自己的心愿。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
    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
    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
    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
    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飞入月宫的嫦
    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
    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阴暗的
    **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
    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
    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
    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
    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
    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
    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
    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
    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
    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
    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
    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
    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
    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
    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总之,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
    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他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
    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
    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
    的特点,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类似问答
精品推荐

友情链接

友链互换QQ:

谷财 备案编号:蜀ICP备11019336号-3商务合作:235-677-2621

Copyright 2009-2020 Chengdu Sanzilewan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

抵制不良游戏 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 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 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 享受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