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银河传说第二部,讲了些什么

银河传说

不值得i 不值得i
回答
  • 大闷果 大闷果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都是我国历史上大规模**迁徙**,**在现代来说是个好事,许多有钱人都纷纷向欧美等地区**。但以上这三起**迁徙都算不上什么好事,都是穷苦人为讨生活而不得不背井离乡,甚至很多人既没有抵达目的地,也不能再回到故乡,就此化为路上一抷黄土。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其目的地不同,发生的时期也不同。闯关东闯关东的目的地是关东,关就是指山海关,山海关以东,则指今天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地界,也就是东北地区。为什么要用“闯”呢?原因就是关东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进的,这条迁徙路线很是艰辛。东北地区虽然土壤肥沃,但气候苦寒,邻近又常有游牧民族、渔猎民族出没,所以很多时候东北地区的人口并不多。人少地多的东北,对中原人多地少的汉族而言,无疑是极具诱惑的。不过由于路途较远,自己有地耕种的普通农民并不愿离乡折腾,但无地的流民却不得不冒险一试。在宋辽金元时期,进出东北没有限制,迁徙者只要考虑路上的风险即可,当然,这时候连山海关都没有,前往东北谈不上闯关东。山海关是明朝建立的,而闯关东则出现于清朝。由于明末清初清初战争和清军入关影响,导致东北“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一片荒凉。为了振兴东北这块龙兴之地,清廷屡次下令招徕流民,开垦荒田。顺治十年(1653年),更是设辽阳府,同时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宣布开放辽东,并将招揽居民作为授官条件,招够一百人的,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尽管清廷下了大功夫,使得“燕鲁穷氓闻风踵至”,但规模仍是有限。可随着统治稳定,清廷却对汉人进入东北深感不安,在《辽东招民开垦条例》颁布15年后的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关闭了山海关的大门,封禁东三省,《辽东招民开垦条例》作废。清朝封关的原因众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保守满族固有的文化。清军才入关十几年,但清朝统治者们已经看出满族文化在庞大汉族人群面前的脆弱,如果让关外也成为汉人聚集之地,恐怕要不了多少年,满族就只剩名头了,以现在满族的情况来看,这种考虑还是有点道理的。康熙以后,雍正、乾隆等先后颁布严令,不仅禁止关内居民出关,同时还将关外汉民遣返,试图将东北地区变成纯粹的满人聚居区。然而结果却恰恰相反,清朝禁的越严,出关谋事的流民就越多。据清廷统计,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仅山东流民进入关关者就达十多万,到了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在关东谋生的华北农民,总计达180万人,与之相比,满族不过零头。在进入关东的流民数量不断上涨的同时,被清廷拦下的人也不在少数,为了震慑,这些人往往会被清廷治以重罪,这就是关东需要闯的原因,闯过去就是希望,闯不过去就是灾难。转眼到了19世纪,清朝疲弱,沙俄又对东北虎视眈眈,为了国防需要,清廷于1860年在关东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政策解禁,再加上清末华北地区的天灾**,闯关东迎来前所未有的高峰,至1910年关东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年间,闯关东更是洪流澎湃,至新**建立前夕,东北人口近4000万人,增幅相当于38年平均每年48万人。走西口走西口又称走口外,其目的地是西口外,西口,指的就是长城的一些关口,具体指哪些口,众说纷纭,这里不做追究,反正最后西口都是指代长城口外的。走西口始于明朝,参与者主要是晋北人、陕北人和河北人,其中晋北人占绝大多数,这三个地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长城沿线,而在明朝,长城长期就是边境线,过了长城,几乎可以说是蒙古人的地盘了。虽在蒙古势力笼罩下,但并不是说长城一过就是草原,那里其实还有大片良田,只是因为经常发生战争的缘故,很少有人去开垦,平常时候自然不会有人出长城去冒险,但遇到灾年要饿死的时候,谁还顾得上那么多,冒险搏一把总比等死强。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长城南线又人多地少,闹灾荒的年份其实很多,为了谋生,许多人跨过长城,到水广地肥的河套地区谋生。以山西为例,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歌谣中的“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也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走到口外的居民虽然暂时不需要为生计担心,但蒙古兵和土匪的存在,也足可以让他们的生活不怎么好过。进入到清朝,蒙古的骚扰倒是少了,但土匪却一直存在,居民依旧饱受骚扰。走西口从明朝中期开始,直到**初年,四百多年内,无数山西人、陕西人和河北人背井离乡北上口**古,艰苦创业,开发了**地区,将口**古地区从单一的游牧社会变为牧耕并举的多元化社会。下南洋下南洋的目的地当然是南洋,由于下南洋一直持续到上世纪,所以南洋的位置最为人熟知了,就是今天的东南亚较深区域,包括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等国。与上面两个不同的是,下南洋不仅仅是迁徙谋生,还有官事、经商、打工等,其主要性质也跟时期的不同而不同。下南洋起源应该很早,早在公元1世纪左右,**就与南洋有所往来,当然,真正的**要等到唐朝,这些**被当地人称为唐人。唐朝以后到明朝郑和下西洋之前,下南洋都是小规模活动,不过当时南洋非常落后,所以这些少数**带来的影响非常大,大大加快了当地的发展进程。元朝时期曾有过元爪战争,但元朝并没有获得什么好处。明朝郑和下西洋之时,都是先经过南洋,对于南洋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南洋多国也相继成为明朝的属国。郑和下西洋后,下南洋的人数并没有很快迅猛增加,其原因是明朝前中期沿海**横行,朝廷实行海禁。到明朝后期,隆庆开关以后,东南沿海这些地理上靠近南洋的地方与南洋交往日益密切,番薯、**这些如今遍布**的植物就是在此时从东南亚传进国内的(欧洲殖民者将之从美洲带往欧洲再带往东南亚)。明末由于国内战乱频繁,大批灾民下南洋讨生活,而占据东南亚的欧洲殖民者为了吸引劳力,也推出鼓励**政策,给与**足够的免费土地,一时间,下南洋达到高峰。但这批人大多很悲惨,因为在辛辛苦苦劳作数十年后,即便有不少人发家致富,但没有强大**傍身,西方殖民者一翻脸,竟掀起血腥**,以消除华人庞大数量带来的威胁!如荷兰殖民者在“红溪**”中,**华人近万!事后华人进攻荷兰人统治中心巴达维亚城(今印尼雅加达),因装备落后、战力低下而惨败。对于这些海外华人的遭遇,清**表示:自找的,我不管。(“自弃王化,按之国法,皆干严谴。今被其戕杀多人,事属可伤,实则孽由自作!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下南洋迎来低谷,而当清朝大门被轰开以后,加上国内经济崩坏带来的混乱,下南洋再度掀起高峰,并延及**时期(整个**就没安生过)。但同样的,一个孱弱的**无法保障海外人民的利益,**在东南亚过的也很艰辛,不过也有不少人凭借自身的才智成为百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总而言之,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都是贫苦民众抗争命运、艰难创业生存的历史,都是一段段苦难与艰辛、血汗与泪水交织而成的回忆。

类似问答
精品推荐

友情链接

友链互换QQ:

谷财 备案编号:蜀ICP备11019336号-3商务合作:235-677-2621

Copyright 2009-2020 Chengdu Sanzilewan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

抵制不良游戏 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 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 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 享受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