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出几个比较 恐怖 的游戏的名字!!

比较恐怖的游戏

鐘意 鐘意
回答
  • 妮茉 妮茉

    题主不就是想看这个吗:
    “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宋·黄震)
    “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明·黄淳耀)
    这就是直接讽刺太史公之偏颇了。但说到底,太史公毕竟凡人,偏向“世代将才”的李家,加之同情李陵(也许还有李敢),对李广才能着墨更多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到底“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嘛。太史公有抑扬予夺,但不会篡改事实的。至于为什么后世“吹捧”李广呢?那得看你管什么叫“吹捧”。文人历来有用典的传统,也有借古讽今的传统。所谓借古,很多时候并不在乎当时当事,仅仅是暗喻代指罢了。所以文人失意自比李广者不少,甚至还有不少自比陈阿娇的(文人习惯以夫妻关系隐喻君臣关系,以弃妇期盼丈夫的口吻暗指自身怀才不遇渴求明主之心)。并不是阿娇本身有什么可称颂赞扬的,不过是“长门”、“千金买赋”的典故太好用了。李广呢,尤其是在王勃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后,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化的典故指代。后人再引李广的典故时,与其说引的是李广这个人的事迹,不如说引的是王勃这句话罢了。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典故引的人其实也不少。卫青少一点,有人会用“龙城”的典故吧,可能用着不那么顺手,所以不太多。说到底**文人还是写那种感叹怀才不遇的诗词文章更多些。历代文人武将,不得宠自认为怀才不遇的,都敢自比李广。谁敢自比卫青呢?我是没见过的。我只知道唐高祖曾以李靖比卫青、宋太祖以段思恭比卫青、明太祖以蓝玉比卫青,皆是对武将极高的评价。虽然说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可这上千年下来,也基本没有哪个武将脑残了敢直接说自己功绩能和卫霍比肩的。只有皇帝夸耀手下名将功勋的时候才得以此作比,得此夸赞者也会视之为莫**耀(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巧合,似乎只有开国皇帝才敢拿这个做比。可能一般的守成之君也不敢自比武帝吧)。那你见过有皇帝夸赞手下将领的时候比之李广的吗?所以说到底,也没啥吹捧不吹捧的。大部分群众的眼睛还是雪亮的。只是作为“名将”,卫霍乃是殿堂级,轻易无法企及的;李广乃是民间演义草根级的(说实话,杨业也差不多是这个级别吧),所以提及的次数更多、受众更广一些罢了。补充:
    我重新看了一遍《报任安书》,司马迁和李家不是世交,据他自述和李陵也并不熟,这点我错了,已修改。感谢@伊戈尔的一句提醒。李广被“吹捧”的一个原因是他出身是陇西李氏。而李唐皇族也(自称)是陇西李氏。顺便一说,个人感觉,李广在唐代得到的评价的确是最高的,宋代有所下降。取一个宋代官方说法,出自《宋史》。官方评价很明确地认为汉代“卫青霍去病霍光”等“勋德高迈,为当时之冠”,没有李广,次之再次之那档也没有。这是官方态度,谁也不瞎,不过文人用李广的典该用照用罢了。(顺便,我其实在《长编》里还看见过臣子奏疏议论李广旧事,包括被俘之后的判罚、霸陵尉之事的判罚,感觉李广在宋代地位有点尴尬啊;倒是卫青,除了纯吹捧赞颂,议及具体事例的,我只记得有狄青拜相的时候,有人劝过仁宗,比卫青旧例,可以不赏本人封荫子嗣—襁褓列侯的故事居然是当做正面事例来用的,也是神了)。还是北宋。呃,北宋官方非常创意性地给李广封了个“怀柔伯”(武成王庙从祀诸将无爵者大规模封爵活动),死活就是不给侯爵。我就不知道,是体谅文人那个“李广难封”的典故不想破了它呢,还是就是觉得李广实在不足以封侯了。关于在此题下备受争议的《史记》本身,我还是那句话,看《史记》请带脑子读。引班固评《史记》的说法吧:“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班固的看法对不对可以另行讨论,但他的思路绝对是对的。《史记》里太史公的评论、是非之辨仅仅就是一家之言,不必太当回事。但因为太史公有所偏颇,就连《史记》所录的事实都怀疑,个人觉得是不可取的。太史公的基本史官操守是绝无问题的,他可以抑扬予夺,但绝不篡改删减事实,对李广,对卫霍,都是一样的。这是“史家之绝唱”的基本立足点。从我个人的角度上说,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我不怀疑《史记》记载的任何事实。否则就成历史虚无论了。但太史公自己的褒贬喜恶掺杂在里面的,看完把它筛出去就好了。(注:我是说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有事实证据的情况下请随意。比如我一直都觉得司马迁受了伪古文尚书的误导,先秦纪事里有挺多不靠谱的内容)关于外戚。其实我得提醒一下,其实李家也并不排斥成为外戚的。李广的一个孙女(李敢的女儿)嫁给了戾太子刘据为太子中人,很受宠;一个孙子李禹(李敢的儿子)整天跟着戾太子混,后来死于巫蛊之祸。我甚至怀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李敢死后,李家的利益其实和卫家是一致的—戾太子上位,大家都得利;戾太子倒霉,大家一起死(也许当初卫青隐瞒李敢行刺之事也有考虑到维护戾太子的原因)。而戾太子如果顺利继位,李氏为妃嫔,李禹为近臣,岂不一样是外戚?其实说到底,汉代就是外戚**,李家不是外戚起家,但也并不排斥成为外戚—对于当事人,武帝,卫家,李家,谁也跳不出外戚**这个圈子来看问题。(不过李家真是命太惨,李陵那个破事,一直到巫蛊之祸还被拿出来说,并害死了李禹甚至牵连戾太子)。关于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到底指谁。我个人认为是虚指,并不特别指卫青或李广。但相关资料我觉得还是注释一下吧:一是这句诗另有一个版本是“但使庐城飞将在”,庐城指右北平,李广典;二是少部分人认为是“但使陇城飞将在”,因李广是陇西李氏;三是还有人考证过唐诗中龙城可能是虚指卢龙,指代边城,不是龙城大捷的龙城。目前我看到的资料,如果非要说单指一个人,还是李广的可能性更大。不过我个人还是觉得它是虚指(“不教胡马度阴山”其实是用李靖典,整句应该都是虚指)。不过最重要的是,王昌龄只是写诗咏史讽时事而已,并不意在评价卫青或李广,卫青还是李广的功绩也都不需要他来评价。关于王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出自《老将行》。这句话没有讽刺之意,对卫青李广都是夸。作者写的“老将”是羡慕卫青,渴望成为卫青,而天命不佑,遗憾自比李广。作者心里谁功绩更大请自行判断。其实我不太赞成捧一踩一。卫青的功绩更大,是事实;李广命确实不好,也是事实;两人一擅攻一擅守就算易地而处也比不出来高下,所以没必要。我倒觉得王维那话写得很中肯了,卫青是自身能力足够强并且天命庇佑,绝对的名垂千古,人生赢家;李广则也的的确确是生不逢时,有能力,也称得上可惜。不过历史上称得上一句“有能力”的将才多如牛毛,李广并无机会无证明他比旁的人更强在哪里,他只证明了他比旁的人命都惨一点罢了(杨业表示其实他更惨好么…)。至于卫青,卫青那个功业级别的,就真的没几个人了。凑满十条吧。没人提啊,卫青的官位是大司马大将军,内朝官之首,在武帝朝,权柄甚于丞相。如果你要说比军功,或许卫青李广之间还有可比性,要是比“功绩”,人家卫青还有一半“内秉国政”的功劳呢。这李广本来就是没得比的。卫青死谥“烈侯”,“有功安民曰烈”,我总觉得,应该是对文治武功的整体肯定了。最后:
    感谢李将军的点赞和评论。但是这样自己拆自己台真的好么

类似问答
精品推荐

友情链接

友链互换QQ:

谷财 备案编号:蜀ICP备11019336号-3商务合作:235-677-2621

Copyright 2009-2020 Chengdu Sanzilewan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

抵制不良游戏 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 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 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 享受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