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和如懿传的色调你们更喜欢哪个

半清醒半明白 半清醒半明白
回答
  • 踢雪乌骓 踢雪乌骓

    硬件资料与知识大全(牛精)
    特提供分享。目录:
    第一 部分 关于硬盘
    第二 部分 关于主板
    第三 部分 关于显示器
    第四 部分 关于显卡
    第五 部分 关于内存
    第六 部分 关于光驱刻录机
    第七 部分 关于机箱电源风扇
    第八 部分 关于diy知识。第九 部分 关于cpu
    第一○部分 关于bios 系统 超频

    此文献给所以的硬件技术初学者
    我也是从一个超级硬件菜鸟走过来的,那时我还不上网(当然也不知道什么计算机硬件论坛),身边也没有什么硬件老鸟,所有的问题都要自己独立思考,所以为此也走了不少弯路,不过坚持过来的原因只是对计算机硬件的兴趣,仅此而已!现在,你们接触到老鸟的机会应该很多吧,有了问题还能到论坛里来提问,至少你们不用像我们那时候走那么多弯路!我觉得学计算机应该先硬后软(呵呵,个人意见),而学习硬件应该先从理论开始(废话).推荐刊物:微型计算机(半月刊)!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一本就已经足够了(只怕你消化不了这么多东西),先尝试一个月,如果觉得看不太懂,微型计算机每年都会有精华本,通常精华本的内容更基础,可以尝试一下!我把计算机硬件的学习分为了几个阶段:
    1).了解计算机硬件各部件的用途
    2).试着详细了解5~6年前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和这段时期中各硬件大厂的经典之作
    3).掌握计算机硬件维修的基本技术和技巧,养成对遇到的新问题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从中积累经验
    4).达到3)的一.两年后,这时已经是经验丰富,解决起一般的硬件故障时,已是游刃有余,可以说是信手拈来!5).看的懂硬件板卡的大致电气走线,一眼就能分辩卡板做工好坏,单凭一个万用表,一把电烙铁,一盒计算机硬件板卡常用电气元件,就能维修板卡的电气故障(当然,这个故障当然是可修复的,如果拿块男北桥击穿的板子给我,我也没办法修,换芯片组需要热风焊,穷啊,没这设备)
    呵呵,我总结下来就这几种了,不过我也知道不是很详细,阁下达到了第几阶段拉?最后有句真心话要对大家说:既然选择了硬件,就请不要放弃,开头是很难,坚持就要看你自己了,如果到了一定时候觉得自己的技术解决常见的故障没问题了,有信心(有空)的话可以到电脑城去做技术,几个月下来你就能提高很多!记住:计算机硬件并不难学,靠的只是认真和恒心
    提问的智慧
    技术的提高,并不是因为提问,而是因为提问之前(后)思考,当一个问题已经超出你能力所能解决的范围时,再考虑提问!当然大家提出的所有问题我们都会尽力解答!希望大家在这里能学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技术
    第一部分:关于硬盘
    关于硬盘的一切(结构-发展-参数-维护-修复)
    目录
    一:浅谈硬盘发展史
    二:硬盘“空间”与“文件大小”秘密
    三:新手学堂之看图识硬盘
    四:跳出硬盘认识的误区/硬盘修复之低级格式化/深入了解硬盘参数
    五:硬盘低级格式化全攻略(@)
    六:硬盘常见参数讲解与常见误区
    七:硬盘基本知识
    八:硬盘的结构
    九:看图轻松学会硬盘安装方法
    十:厂家维修硬盘的方法
    十一:硬盘分区格式简介(@)
    十二:第三方软件的修复原理
    十三:学会三招恢复硬盘活力
    十四:硬盘使用误区点点通
    十五:预防软件引发硬盘六大“硬伤”
    十六:害怕bt伤硬盘的都进来看看(@)
    十七:硬盘出现坏道后的解决办法
    十八:windows系统中如何修复磁盘坏道
    十九:硬盘软故障的检查办法
    二十:十大硬盘故障解决办法
    二十一:十分钟学会判断硬件故障问题
    二十二:挑战故障 硬盘故障软件(补)
    二十三:硬盘的dos管理结构(经典)(@)
    二十四:硬盘数据恢复实例全解(经典)(@)
    二十五:硬盘软故障完全修复方法(@)
    二十六:硬盘故障修复数据技巧(@)
    二十七:硬盘长寿的奥秘 使用维护十五招(@)
    二十八:使用移动硬盘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二十九:让硬盘永远工作在最佳状态的小技巧(@)
    三十:详谈scsi硬盘(@)
    三十一:主流服务器硬盘技术介绍(@)
    三十二:高性能服务器硬盘选购技巧(@)
    三十三:服务器数据存储 主流磁盘接口详解(@)
    三十四:低端服务器选择单scsi还是ide磁盘阵列(@)
    三十五:全面认识磁盘阵列柜性能(@)
    三十六:scsi硬盘的关键技术点详解(@)
    三十七:scsi raid与ide raid性能对比说明(@)
    三十八:串口(sata)硬盘如何使用ghost(@)
    三十九:并行与串行的争斗 网络磁盘存储技术(@)
    四十:大容量硬盘应用实战串串烧(@)
    四十一:剖开硬盘认识组件(@)
    四十二:全球首款垂直记录技术!希捷160g笔记本硬盘(@)
    一:浅谈硬盘发展史
    既然是说长道短“闲话”硬盘,那么就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硬盘发展的历程吧。大家都知道,目前占主流的硬盘接口有ide和scsi两种,?那么这两种接口又是如何诞生的呢?二者之中历史资历更深的是scsi(small?computer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它的前身是1979年由美国的shugart公司(希捷的前身)制订、并于1986年获得ansi(美国标准协会)承认的sasi(shugart?associates?system?interface,施加特联合系统接口)。而ide(integrated?drive?electronics,集成设备电路)则源于cdc(control?data?corporation,数据控制公司)、康柏(compaq)、西部数据(western?digital,以下简称wd)共同开发的磁盘控制接口,?并于1989年由ansi认可为ata(at?attachment,at附加装置)标准。cdc的特点是不需大量追加设备即可构成电脑方的主控线路,?这也正是它在个人电脑上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早期的硬盘容量不过10mb到数十mb,甚至连今天的内存容量都不如而且价格极其昂贵,很少有个人用户有幸拥有硬盘。当时的硬盘所采用的磁头大多是高铁酸盐磁头或mig(metalin?gap,金属隔离)磁头。进入90年代以来,硬盘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批量生产带来的成本降低导致硬盘零售价大幅下降,使越来越多的个人用户有幸接触到硬盘。在90年代初,scsi接口发展为scsi-2,早期的scsi-2产品(通称fast?scsi)?通过提高同步传输时的频率使数据传输速率提高为10mb/s,后来又出现了支持16位并行数据传输?原本为8位并行数据传输)的wide?scsi,将数据传输率再提高为20mb/s。与此相对应,原有的8位传输的scsi被称为narrow?scsi。而在1994年,?增强型的ide接口e-ide(enhanced?ide)也问世了,?它解决了ide接口无法支持高于528mb的硬盘的问题并使一个接口能同时连接两个设备,还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率。e-ide由ansi认可为ata-2。与此同时,用于连接光驱、磁带机等非硬盘设备atapi(ata?packetinterface)接口也诞生了。可以说,正是e-ide接口的诞生,带来了今天ide接口存储设备的普及。到了1995年,更为高速的scsi接口scsi-3诞生了。scsi-3俗称ultrascsi(数据传输率20mb/s),其正式的称谓是scsi-3?fast-20?parallelinterface。顾名思义,就是将同步传输时钟频率提高到20mhz以提高数据传输率的技术。当使用16位传输的wide模式时,数据传输率更可以提高至40mb/s。正是在这个时期,“追求高性能惟有挑选scsi”逐渐成为一种思维定式(当然scsi的好处不仅仅在于数据传输率快这么简单)。但到了1997年,状况又有了改变,ide阵营推出了ultra?ata规格展开新一轮对抗。当使用ultra?ata?dma?mode?2(俗称ultra?dma/33)模式时,数据传输率最高可以达到33.3mb/s。这一速度比narrow传输模式下的ultrascsi还要快。现在
    流通的ide硬盘已经全部对应了ultra?ata模式。并且,随着硬盘的容量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mr(magneto-res**tive,?磁阻型)磁头和提高磁盘记录密度的新规格得以普及。为了对抗ultra?ata,scsi阵营也于1997年推出了新的ultra?2?scsi规格(fast-40),目前已有多种scsi硬盘支持ultra?2?scsi。不过,采用lvd(low?voltage?differential,低电压微分)传输的ultra?2?scsi难以与原有低速设备兼容,因此现阶段个人用户主要使用的故荱ltra(wide)scsi。另外,在1998年9月,更为高速的数据传输率高达160mb/s的ultra160/m?scsi(wide模式下的fast-80)规格正式公布,新一代scsi硬盘将对应这一最新的硬盘接口。在ide阵营方面,1998年2月由昆腾(quantum)公司牵头推出了支持66mb/s数据传输率的ultra?ata?66标准。尽管支持它的控制芯片组迟迟未见问世(现在已经有s**的兼容芯片出现),wd已经于去年12月率先推出了支持ultra?ata/66的硬盘产品,不过产品在出厂时将ultra?ata/66模式设为d**able,用户想要激活这一模式必须使用专用的工具软件设定(当时并没有支持ultra?ata/66的主板,所以这一措施可谓妥当)。现在昆腾、ibm等也已经先后推出了支持ultra?ata/66的最新产品.
    二:硬盘“空间”与“文件大小”秘密
    在windows系统中,一个文件的大小(字节数)和它在硬盘上(或其他存储介质上)所占的空间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在不同的情况下,同一个文件的“所占空间”会发生变化。1.“文件大小”与“所占空间”的差别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
    例1:找到d盘上的ers**e2.dat文件,用鼠标右键单击该文件,选择“属性”,即可打开对话框,我们可以看到,ers**e2.dat的实际大小为655,628 byte(字节),但它所占用的空间却为688,128 byte,两者整整相差了32kb。例2:同样是该文件,如果将它复制到a盘,你会发现该文件实际大小和所占空间基本一致,同为640kb,但字节数稍有差别。再将它复制到c盘,查看其属性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它的大小和所占空间的差别又不相同了!显然,在这三种情况中,文件的实际大小没有变化,但在不同的磁盘上它所占的空间却都有变化。事实上,只要我们理解了文件在磁盘上的存储机制后,就不难理解上述的三种情况了。文件的大小其实就是文件内容实际具有的字节数,它以byte为衡量单位,只要文件内容和格式不发生变化,文件大小就不会发生变化。但文件在磁盘上的所占空间却不是以byte为衡量单位的,它最小的计量单位是“簇(cluster)”。小知识:什么是簇?文件系统是操作系统与驱动器之间的接口,当操作系统请求从硬盘里读取一个文件时,会请求相应的文件系统(fat 16/32/ntfs)打开文件。扇区是磁盘最小的物理存储单元,但由于操作系统无法对数目众多的扇区进行寻址,所以操作系统就将相邻的扇区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簇,然后再对簇进行管理。每个簇可以包括2、4、8、16、32或64个扇区。显然,簇是操作系统所使用的逻辑概念,而非磁盘的物理特性。为了更好地管理磁盘空间和更高效地从硬盘读取数据,操作系统规定一个簇中只能放置一个文件的内容,因此文件所占用的空间,只能是簇的整数倍;而如果文件实际大小小于一簇,它也要占一簇的空间。所以,一般情况下文件所占空间要略大于文件的实际大小,只有在少数情况下,即文件的实际大小恰好是簇的整数倍时,文件的实际大小才会与所占空间完全一致。2.分区格式与簇大小
    在例2中,同一个文件在不同磁盘分区上所占的空间不一样大小,这是由于不同磁盘簇的大小不一样导致的。簇的大小主要由磁盘的分区格式和容量大小来决定,其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笔者的软盘采用fat分区,容量1.44mb,簇大小为512 byte(一个扇区);c盘采用fat 32分区,容量为4.87gb,簇大小为8kb;d盘采用fat 32分区,容量为32.3gb,簇大小为32kb。计算文件所占空间时,可以用如下公式:
    簇数=取整(文件大小/簇大小)+1
    所占空间=簇数×磁盘簇大小
    公式中文件大小和簇大小应以byte为单位,否则可能会产生误差。如果要以kb为单位,将字节数除以1024即可。利用上述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ers**e2.dat文件的实际占用空间,如表2所示。3.轻松查看簇大小
    ①用chkdsk查看簇大小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我们可以使用chkdsk命令查看硬盘分区的簇大小。例如我们要在windows xp下查看c盘的簇大小,可以单击“开始→运行”,键入“cmd”后回车,再键入“c:”后回车,然后输入“chkdsk”后回车,稍候片刻从它的分析结果中,我们就可以得到c盘的簇大小,不过它把簇称之为“分配单元”或者“allocation unit”。②用pq magic等磁盘工具来检测
    很多磁盘工具都具备磁盘信息显示等功能。例如在pq magic中,选择要查看的磁盘分区,然后单击右键选择“高级→调整簇大小”功能,即可从显示的对话框中可以看到该磁盘当前设置的簇大小。③手工查看
    手动创建一个100字节以下的文本文档。然后将该文件复制到欲查看簇大小的磁盘分区中,在windows下显示该文件的属性,其中“所占空间”处显示的数值就是簇大小。三:新手学堂之看图识硬盘
    硬盘是系统中极为重要的设备,存储着大量的用户资料和信息。如今的硬盘容量动辄就是10gb以上,型号更是五花八门,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硬盘的基本知识,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认清所需要的硬盘。从接口上看,硬盘主要分为ide接口和scsi接口两种。由于价格原因,普通用户通常只能接触到ide接口的硬盘,因此下面我们也以ide硬盘为主进行讲解。1...

类似问答
精品推荐

友情链接

友链互换QQ:

谷财 备案编号:蜀ICP备11019336号-3商务合作:235-677-2621

Copyright 2009-2020 Chengdu Sanzilewan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

抵制不良游戏 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 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 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 享受健康生活